书
书
书犐犆犛
81
.
040
.
10
犙
33
团
体
标
准
犜
/
犣犅犎
006
—
2018
高光热比本体着色平板玻璃
犅狅犱狔狋犻狀狋犲犱犳犾犪狋犵犾犪狊狊狑犻狋犺犺犻犵犺犾犻犵犺狋狋狅犺犲犪狋狉犪狋犻狅
2018
06
01
发布
2018
08
01
实施
中国建筑玻璃与工业玻璃协会
发布书
书
书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
/
T1.1
—
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
本标准由中国建筑玻璃与工业玻璃协会提出并归口
。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
:
云南滇凯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
南京安达玻璃技术有限公司
。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
:
清远南玻节能新材料有限公司
。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
李凌
、
王蕾
、
安永峰
、
张佰恒
、
李会
、
许武毅
、
嵇书伟
、
张
?
民
、
刘红刚
、
杨志猛
、
陶俣
、
刘国东
、
刘耀文
。
Ⅰ
犜
/
犣犅犎
006
—
2018高光热比本体着色平板玻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高光热比本体着色平板玻璃的术语和定义
、
分类
、
要求
、
试验方法
、
检验规则
、
标志
、
包装
、
运输和贮存
。
本标准适用于高光热比本体着色平板玻璃
。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
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
其最新版本
(
包括所有的修改单
)
适用于本文件
。
GB
/
T2680
建筑玻璃
可见光透射比
、
太阳光直接透射比
、
太阳能总透射比
、
紫外线透射比及有关窗玻璃参数的测定
GB11614
平板玻璃
GB11942
彩色建筑材料色度测量方法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
3
.
1
高光热比本体着色平板玻璃
犫狅犱狔狋犻狀狋犲犱犳犾犪狋犵犾犪狊狊狑犻狋犺犺犻犵犺犾犻犵犺狋狋狅犺犲犪狋狉犪狋犻狅
在生产过程中
,
通过调整原料配方
,
形成的具有较高可见光透射比
、
较低的太阳光红外热能直接透射比的本体着色平板玻璃
。
4
分类
按外观质量要求分为
:
普通级高光热比本体着色平板玻璃和优质加工级高光热比本体着色平板玻璃
。
5
要求
5
.
1
高光热比本体着色平板玻璃要求与检验方法对应条款见表
1
。
其中尺寸偏差
、
对角线差
、
厚度偏差
、
厚薄差
、
外观质量和弯曲度为强制性要求
。
表
1
要求与检验方法对应条款
要求项目 要求 检验方法
尺寸偏差
5.2 6.1
对角线差
5.3 6.1
1
犜
/
犣犅犎
006
—
2018表
1
(
续
)
要求项目 要求 检验方法
厚度偏差和厚薄差
5.4 6.1
外观质量点状缺陷
5.5 6.1
点状缺陷密集度
5.5 6.1
线道
、
划伤
、
裂纹
5.5 6.1
光学变形
5.5 6.1
断面缺陷
5.5 6.1
弯曲度
5.6 6.1
光热比
5.7 6.2
颜色均匀性
5.8 6.3
可见光透射比
5.9 6.4
太阳光红外热能直接透射比
5.10 6.5
5
.
2
尺寸偏差
玻璃应切裁成矩形
,
其长度和宽度的尺寸偏差应不超过表
2
规定
。
表
2
尺寸偏差
单位为毫米
厚度
犇
尺寸偏差
边长
≤
3000
边长
>
3000
2
≤
犇
≤
6 ±2 ±3
6
<
犇
≤
12 +2
,
-3 +3
,
-4
12
<
犇
≤
19 ±3 ±4
犇
≥
19 ±5 ±5
5
.
3
对角线差
高光热比本体着色平板玻璃对角线差应不大于其平均长度的
0.2%
。
5
.
4
厚度偏差和薄厚差
5
.
4
.
1
高光热比本体着色平板玻璃厚度按公称厚度分为
2mm
、
3mm
、
4mm
、
5mm
、
6mm
、
8mm
、
10mm
、
12mm
、
15mm
、
19mm
、
22mm
、
25mm
。
5
.
4
.
2
高光热比本体着色平板玻璃厚度偏差和厚薄差应不超过表
3
的规定
。
表
3
厚度偏差和厚薄差
单位为毫米
厚度
犇
厚度偏差 厚薄差
2
≤
犇
<
3 ±0
.
10 0
.
10
2
犜
/
犣犅犎
006
—
2018表
3
(
续
)
单位为毫米
厚度
犇
厚度偏差 厚薄差
3
≤
犇
<
5 ±0
.
15 0
.
15
5
≤
犇
<
8 ±0
.
20 0
.
20
8
≤
犇
≤
12 ±0
.
30 0
.
30
12
<
犇
<
19 ±0
.
50 0
.
50
犇
≥
19 ±1.00 1.00
5
.
5
外观质量
5
.
5
.
1
普通级高光热比本体着色平板玻璃外观质量应符合表
4
的规定
。
表
4
普通级高光热比本体着色平板玻璃外观质量
缺陷种类 要求
点状缺陷
a
尺寸
(
犔
)/
mm
0.3
≤
犔
≤
0
.
5
0
.
5
<
犔
≤
1
.
0
1
.
0
<
犔
≤
1
.
5
犔
>
1.5
允许个数限度
2×
犛
1×
犛
0
.
2×
犛
0
点状缺陷密集度尺寸
≥
0.3mm
的点状缺陷最小间距不小于
300mm
线道 不允许
裂纹 不允许
划伤允许范围
宽
≤
0.2mm
,
长
≤
40mm
允许条数限度
2×
犛
光学变形厚度
(
犇
)/
mm
2
≤
犇
≤
3
3
<
犇
≤
4
4
<
犇
≤
12
犇
>
12
本体着色平板玻璃
≥
45°
≥
45°
≥
50°
≥
45°
断面缺陷 公称厚度不超过
8mm
时
,
不超过玻璃板的厚度
;
8mm
以上时
,
不超过
8mm
注
:
犛
是以平方米为单位的玻璃板面积数值
,
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
a
点状缺陷中不允许有光畸变点
。
5
.
5
.
2
优质加工级高光热比本体着色平板玻璃外观质量应符合表
5
的规定
。
3
犜
/
犣犅犎
006
—
2018表
5
优质加工级高光热比本体着色平板玻璃外观质量
缺陷种类 要求
点状缺陷
a
尺寸
(
犔
)/
mm
允许个数限度
0.3
≤
犔
≤
0
.
5 1×
犛
0
.
5
<
犔
≤
1
.
0 0
.
2×
犛
犔
>
1
.
0 0
点状缺陷密集度尺寸
≥
0.3mm
的点状缺陷最小间距不小于
300mm
线道 不允许
裂纹 不允许
划伤允许范围 允许条数限度
宽
≤
0.1mm
,
长
≤
30mm 2×
犛
光学变形厚度
(
犇
)/
mm
本体着色平板玻璃
2
≤
犇
≤
3
≥
50
°
3
<
犇
≤
4
≥
50
°
4
<
犇
≤
12
≥
55
°
犇
>
12
≥
50
°
断面缺陷 厚度不超过
5mm
时
,
不超过玻璃板的厚度
;
厚度
5mm
以上时
,
不超过
5mm
注
:
犛
是以平方米为单位的玻璃板面积数值
,
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
a
点状缺陷中不允许有光畸变点
。
5
.
6
弯曲度
普通级应不大于
0.2%
,
优质级应不大于
0.1%
。
5
.
7
光热比
高光热比本体着色平板玻璃的光热比应符合表
6
的规定
。
表
6
不同厚度本体着色平板玻璃的光热比
单位为毫米
公称厚度
≤
3 4 5 6
光热比
LSG
≥
1.25 1.30 1.35 1.38
5
.
8
颜色均匀性
同一批产品中
,
普通级高光热比本体着色平板玻璃透射色差
Δ
犈
犪犫
≤
1.5
,
优质级高光热比本体着色
平板玻璃透射色差
Δ
犈
犪犫
≤
1.0
。
5
.
9
可见光透射比
可见光透射比应符合表
7
的规定
。
4
犜
/
犣犅犎
006
—
2018表
7
可见光透射比
单位为毫米
公称厚度
≤
3 4 5 6
可见光透射比
(
%
)
≥
72 71 70 68
注
:
特殊产品的可见光透射比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
。
5
.
10
太阳光红外热能直接透射比
太阳光红外热能直接透射比应符合表
8
的规定
。
表
8
太阳光红外热能直接透射比
单位为毫米
公称厚度
3 4 5
≥
6
太阳光红外热能直接透射比
(
%
)
≤
40 30 23 20
注
:
特殊产品的太阳光红外热能直接透射比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
。
6
试验方法
6
.
1
尺寸偏差
、
对角线差
、
厚度偏差和厚薄差
、
外观质量
、
弯曲度
按
GB11614
有关条款进行检验
。
6
.
2
光热比
按
GB
/
T2680
有关条款测定产品的可见光透射比
τ
v
、
太阳能总透射比
犵
,
并按式
(
1
)
计算出光热比
LSG
,
保留小数点后
2
位
。
LSG
=
τ
v
/
犵
……………………(
1
)
6
.
3
颜色均匀性
从同一批高光热比本体着色平板玻璃随机抽取的样本中
,
任意抽取
5
片
。
按
GB11942
规定的方法
,
在相同的位置测量每片
犔
、
犪
、
犫
值
,
以其中
犪
或
犫
最大或最小的
1
片作为标准片
,
其余的
4
片均与该片进行透射颜色的比较
,
分别测出
4
片的
Δ
犈
犪犫
值
,
取其最大值
。
6
.
4
可见光透射比
随机抽取
3
片高光热比本体着色平板玻璃
,
按
GB
/
T2680
规定的方法测定可见光透射比
。
6
.
5
太阳光红外热能直接透射比
随机抽取
3
片高光热比本体着色平板玻璃
,
按
GB
/
T2680
规定的方法测定太阳光
T-ZBH 006—2018 高光热比本体着色平板玻璃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9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9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思安 于 2022-12-20 17:34:56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