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03.200 A 16 DB35 福 建 省 地 方 标 准 DB35/T 1540—2015 乡村公园设计技术规程 2015 - 12 - 28 发布 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6 - 03 - 28 实施 发 布 DB35/T 1540—2015 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总则 .............................................................................. 1 5 分类和选址 ........................................................................ 1 6 现场调查和保护设计 ................................................................ 2 7 种植设计 .......................................................................... 3 8 基础设施设计 ...................................................................... 4 9 设计成果 .......................................................................... 7 参考文献 ............................................................................. 9 I DB35/T 1540—2015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 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福建省林业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福建省绿化委员会办公室、福建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庄晨辉、张惠光、卓秋萍、万泉、陈国瑞、罗家基、吴朝明、陈绍玲。 II DB35/T 1540—2015 乡村公园设计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乡村公园设计的术语和定义、总则、分类和选址、现场调查与保护设计、种植设计、 基础设施设计和设计成果。 本规程适用于新建、改扩建的乡(镇、街道)、村(居委会)的公园施工设计,各类附属绿地的设 计可以参照使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50007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CJJ 48-1992 公园设计规范 CJ/T 340-2011 绿化种植土壤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本文件。 3.1 乡村公园 指依托乡村自然和人工特色景观资源或利用乡村四旁闲置地、废弃地、抛荒地等建成的为村民提供 休闲观光、康体娱乐、民俗朝圣等功能的绿地。 4 总则 4.1 应以生态优先,体现人本性、安全性,按近自然理念建设,体现原始自然风貌和当地特色。 4.2 应体现乡土化、多样化、群落化、季相化、特色化和节约型原则,生态、经济、美观相结合。 4.3 建筑风格应与当地建筑元素协调,突出乡村特色,尊重历史,保护和利用历史人文景观。 5 分类和选址 5.1 分类 5.1.1 风景名胜公园 以开发、利用、保护风景名胜资源为基本任务的绿地。 5.1.2 古迹公园 1 DB35/T 1540—2015 以保护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或其混合体的景观绿地。 5.1.3 历史名园 以保护具有一定历史和知名度的园林绿地。 5.1.4 纪念性公园 以纪念人物、事件的绿地。 5.1.5 动植物公园 以动、植物科学研究和引种驯化,并供科普、观赏、游憩的绿地。 5.1.6 湿地公园 以开发、利用、保护湿地资源为基本任务,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游览为主要内容 的的旅憩绿地。 5.1.7 游憩公园 以文化、娱乐、游戏、健身为主的游憩绿地。 5.2 选址 充分利用村中或村周边原有的山林、湿地及自然水系,利用村旁、路旁、宅旁、水旁的闲置地、废 弃地、卫生死角,并依托现有的古树、古宗祠、古园林、古迹等自然、人文景观资源。 6 现场调查和保护设计 6.1 现场调查 对确定为建设乡村公园场地的现状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拟建公园范围内的地形、土壤、气候、 水体、植物、人文、建筑物、构筑物、地上或地下管线和工程设施等。 6.2 保护设计 6.2.1 现有设施保护 对保留的地下管线和工程设施附近进行各种施工措施的,应提出对原有物的保护措施和施工要求。 6.2.2 现有树木保护 6.2.2.1 要求:充分利用并保护好园内现有树木,重点是古树名木。 6.2.2.2 保护范围:片林的林分外缘树冠垂直投影以外 5.0 m;单株树的树冠垂直投影外侧 5.0 m,或 距树干基部外缘水平距离为胸径 20 倍。 6.2.2.3 保护内容:树体、生长环境和景观环境。 6.2.2.4 保护措施:采取有效的工程技术措施和创造良好的生境,维护其正常生长。在采取保护工程 技术措施时不应: a) 将树体深埋、损坏表土层和改变地表高程; b) 设置圈围等建筑物、构筑物、地面硬化及架(埋)设各种过境管线; c) 栽植缠绕古树名木的藤本植物; 2 DB35/T 1540—2015 d) 建设影响古树名木通风采光的高大建筑物、构筑物; e) 排放危及古树名木的有害物质。 6.2.3 建筑物、构筑物保护 6.2.3.1 6.2.3.2 7 新设置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工程管线与保留乔木的距离应符合 CJJ 48-1992 的规定。 保留有文物价值和纪念意义的建筑物、构筑物,将其结合到园内景观中。 种植设计 7.1 园地绿化 7.1.1 植物选择 根据公园所在地的自然和人文条件,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为主选择具有当地特色的乡土景观树种。 7.1.2 植物配置 块状绿地宜采用自然式配置,线状绿地宜采用列植或对植等规则式配置,点状宜采用孤立树、树丛 或树群配置。绿化用地应全部用绿色植物覆盖。建筑物的墙体、构筑物也可进行垂直绿化。 7.1.3 种植要求 7.1.3.1 乔木、灌木与建筑物、构筑物及地下管线保留的距离应符合 CJJ 48-1992 的规定。 7.1.3.2 不适合所种植物生长的土壤应进行改良,土壤改良应符合 CJ/T 340-2011 的规定。 7.1.3.3 无法自然排水的低洼绿化地段,应设计地下排水管沟,种植耐水湿植物。 7.1.3.4 在道路弯道内侧及交叉口视距三角形范围内,种植低于最外侧机动车车道中线处路面标高 1 m 的树木。 7.1.3.5 林荫停车场的种植应符合: a) 树木间距应满足车位、通道、转弯、回车半径的要求; b) 大、中型汽车停车场的乔木枝下净高应高于 4.0 m,小汽车停车场的乔木枝下净高应高于 2.5 m,自行车停车场的乔木枝下净高应高于于 2.2 m; c) 种植池宽度应大于 1.5 m,并设置保护设施; d) 林荫面积应大于等于停车场面积的 30%,绿化形式可分树阵式、乔灌式、棚架式和综合式。 7.1.3.6 苗木控制应符合: a) 规定苗木的种名、规格、质量和特殊保护要求; b) 根据苗木生长速度提出近、远期不同的景观要求,重要地段应兼顾近、远期景观,并提出过 渡的措施; c) 预测疏伐或间移的时期。 7.1.3.7 绿化树种组合比例如下: a) 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数量比例宜大于2:1; b) 木本植物与草本植物面积比例宜大于7:3; c) 速生及中生与慢生树种数量比例宜大于7:3; d) 乡土树种与外来树种数量比例宜大于8:2; e) 阔叶植物与针叶植物数量比例宜大于8:2。 7.2 滨水地带绿化 3 DB35/T 1540—2015 7.2.1 植物选择 应根据水岸坡度和水体深度,选择具有景观价值的水中、水际和水岸植物。 7.2.2 植物配置 7.2.2.1 根据水位状况、水流速度、驳岸形态和行洪要求,形成水中、水际和水岸一体的滨水植物景 观。 7.2.2.2 在水体较深区域,种植沉水型、浮水型水生植物;在沼泽区域,种植沼生植物;在水体较浅 区域,种植沉水型、挺水型、浮水型植物;在消落带区域,种植既耐湿又耐旱植物;在水岸区域,根据 树形,将尖塔形、下垂型等植物种类进行合理配置,丰富滨水地带岸线、林缘线和天际线的变化。 7.2.3 种植要求 7.2.3.1 保存已有稳固的水岸植被,防止植被破坏后形成的水岸冲刷。 7.2.3.2 行洪河道中不宜种植阻洪的乔木和大型灌木。 7.2.3.3 体量巨大、外观生硬的防洪堤等设施采用绿化作为障景,种植位置和植物选择不应对水利设 施的安全性产生影响。 7.2.3.4 与公园绿地相邻岸线,建设生态驳岸,兼顾防洪和景观的需求。 7.3 山体绿化 7.3.1 树种选择 以抗逆性强、适宜山地生长的乡土树种为主,突出地带性植物群落的特色。 7.3.2 树种配置 充分利用树种干、花、叶、果等形态特征与季相特点,采用群落式、自然式配置,形成四季变化的 植物景观。 7.3.3 种植要求 7.3.3.1 宜根据地带性顶级植物群落结构和景观需要,对无林地块进行造林,逐步实现山体绿化的效 果。 7.3.3.2 对景观价值差、生态效果不良的残次林,进行林相改造,改造后景观应具有特色,并与总体 相协调。 7.3.3.3 重点节点及具备机械施工的地块,可采用较大规格的苗木,快速实现景观效果。 7.3.3.4 大于土壤自然安息角的山坡地,应结合坡地的工程进行加固。 7.3.3.5 对于裸露岩体边坡和采石场,宜采用美化绿化的方式
DB35-T 1540-2015 乡村公园设计技术规程 福建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6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6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4 15:44:10上传分享